中国两会这些热词,查包養經驗世界瞩目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从“新质生产力”包養平台推薦到“高质量发展”,从“深化改革”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连日来,海外人士聚焦中国两会关键词,从中感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韧性和活力,读懂中国直面挑战、积极进取的底气和信心,见证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携手同行的行动和担当。

中国经济展现韧性、潜力和后劲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多国人士认为,这份“成绩单”再次彰显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潜力和后劲,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宝贵的信心和力量。

关键词:回升向好

“中国经济保持5%左右的增速非常重要,令人敬佩!”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说,中国企业和经济活力十足,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经济不能没有中国。一个繁荣的中国符合世界利益,将给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高质量外资落地中国,众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加码布局,折射出外界对中国市场活力和经济持续向好的信心。

2023年8月24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华润微电子重庆园区工人在8吋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中国在电动汽车、5G、超级计算和半导体生产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长足进步,这将助力中国在今后全球发展中处于强有力地位。”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说。英国国际关系专家基思·贝内特以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为例说,中国在许多关键领域取得进步,“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进展”。

关键词: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新一年预期目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高级讲师闫黎认为,这一目标是现实的。“目前全球形势复杂多变,中国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同时担当大国责任,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名誉主席斯蒂芬·佩里表示,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实现这一预期目标。“中国政府通过具有前瞻性、详细的规划推动经济增长,我认为这一目标是现实、可以实现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南非中部德阿地区山地,一座座白色风机昂然伫立,由中国企业建设运营的风电项目将这里丰沛的风能转化为电能,点亮千家万户;在有“极光之都”之称的挪威北部港口城市特罗姆瑟,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穿梭在街头,包養網價格便利当地民众出行……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高速发展,见证着中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者,我非常看好中国高质量发展。”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每年都高度关注中国两会的议题和成果。他认为,中国正在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经济转型,依靠重点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1月14日,“BYD EXPLORER NO.1”(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抵达深圳港小漠国际物流港。新华社发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繁荣的社会迈出重要步伐。”国际人权和社会发展协会拉丁美洲人权事务顾问戴维·洛佩斯说,“创新为这一转变打下坚实基础,使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深化改革为全球发展带来新利好

中国如何通过相关举措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实现今年发展预期目标,又将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怎样的方案和借鉴,国际社会高度期待。

关键词:深化改革

“中国宣布的深化改革举措受到全球期待。”孟加拉国东亚中心(基金会)执行主任纳西姆·马哈茂德说,“从中长期来看,我认为中国经济将受益于目前实施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将通过产业升级、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高科技发展等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自贸区发展吸引巨大投资、带来巨大产值,令巴基斯坦巴中学会执行主任穆斯塔法·赛义德印象深刻。赛义德说,期待巴中两国能在自贸试验区合作方面建立“姊妹区”关系。“巴方可借鉴中国深化改革的经验,打造巴基斯坦的高水平自贸区,提升巴出口水平。”

2月23日,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外国留学生拼装龙形花灯。新华社发(张进刚摄)

英国国际关系专家贝内特认为,大量鼓励投资和促进开放的新政策将出台。“中国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欢迎外来投资,外国人来华工作、留学和旅游也更为便利,中国市场将更加充满活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在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在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使发展更可持续、对环境更友好。“我期待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期待中国提出更多创新解决方案应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

对于先进科技赋能传统行业带来的好处,乌兹别克斯坦棉农多纳耶夫深有感触。多纳耶夫的棉田曾面临咸海生态危机威胁,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中国研发的太阳能喷灌机、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有效利用当地光照充足条件,棉花产量显著提升。多纳耶夫的棉田去年喜获丰收,他说:“感谢中国的现代科技帮我们提高棉花产量、增加收入,以后我会继续引入中国的先进技术!”

在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看来,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的绿色和数字投资融资中心”。中国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等领域制造实力强劲,“我相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也会取得快速进展”。

关键词:充满信心

“我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印度尼西亚根塔拉研究院战略传播与研究总监陈姝伶曾三次到访中国贵州,参观过中国移动大数据(贵阳)创新研究院,参加了在贵阳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见证了贵州转变成中国大数据中心之一。她用“天翻地覆”四个字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小见大。贵州的变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巨大发展变化的缩影。我相信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积极发展势头,前景广阔。”

2023年5月26日,参会者从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展馆外的大数据标识前经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我去过中国几十次,中国的快速发展令我印象深刻。中国经济有着丰富的应对发展挑战经验,也有强大的韧性。”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期待中国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

在奥努纳伊朱的家乡,由中企承建、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红线项目一期近期通车。尼日利亚总统提努布说:“这是记录尼日利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的日子,拉各斯正在实现成为大都市的梦想。

扩大开放为合作共赢提供新机遇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两会再次释放中国坚持开放、与世界互利共赢的明确信号。世界期待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高水平对外开放

物流、金融、制造业、医疗、旅游……沙特阿拉伯阿吉兰兄弟控股集团踏入中国市场20年来,已成立11家涉及不同行业的合资公司。集团副董事长、沙中商务理事会主席穆罕默德·艾尔·阿吉兰谈到在华发展规划信心十足:“中国市场充满机遇,并持续释放增长潜力。全国两会提出的务实举措夯实了外资企业同中方交流合作的基础,让世界充分感受到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

3月7日,中欧班列(越南·河内——中国·西安——匈牙利·布达佩斯)跨境公铁联运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不仅促进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也对维护世界繁荣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指出,中国努力打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完善促进贸易、投资和创新的政策,为数字技术、绿色能源和金融服务等战略领域提供支持,“期待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各国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动能”。

关键词:共建“一带一路”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背景下,中国坚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一个最佳例证就是共建‘一带一路’。”以中老铁路为例,老挝老中合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席赛萨纳·西提蓬说,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为完善老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中企承包養建的塔兰塔体育城项目日前破土开工,计划作为主要体育场之一举办2027年非洲国家杯足球赛开闭幕式和比赛。“这将重塑肯尼亚体育形象,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的标志。”肯尼亚总统鲁托在开工仪式上殷殷期待。

“正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拥有了现代化的铁路、机场、公路和信息通信网络,水资源、农业、卫生和教育等民生项目都得以发展包養平台推薦。”肯尼亚国际关系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期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帮助更多非洲人改变命运。

关键词:大国外交 

“中国的外交政策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谈到中国两会中关于大国外交政策议题,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德米特里·诺维科夫表示,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欢迎。

2023年4月13日,老挝工作人员在中老铁路上开行的D887次国际旅客列车上表演。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中国从不干涉他国内政,而是在尊重别国主权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优势助力其他国家发展。”曾参与撰写《开眼看中国》等著作的法国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说。在他看来,中国始终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中国政府始终相信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将外交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林斯表示,中国寻求合作共赢,团结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对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至关重要。(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执笔记者:常天童、商婧、汤洁峰、何毅;视频:王沛;编辑:徐晓蕾、鲁豫、刁泽、王申、王丰丰)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